人工智能(AI)技術日新月異,對金融科技(FinTech)行業影響深遠。除了跨國大企業,不少初創公司為搶攻市場,近年積極涉足AI領域。定位于“智能信貸解決方案提供商”的金融科技集團WeLab(我來貸)一直把人工智能的研發作為己任,近日,《信報》StartupBeat邀請WeLab(我來貸)香港總經理李家達,探討如何利用AI滿足客戶要求,以及招聘專才的策略。
WeLab(我來貸)香港總經理李家達接受香港《信報》StartUpBeat采訪
主持:尹思哲,香港《信報》科技編輯
嘉賓:李家達,WeLab(我來貸)香港總經理
尹:得知WeLab(我來貸)剛于5月聯同科學園參與“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”、計劃,可否分享WeLab(我來貸)在AI應用的實際例子?
李:WeLab(我來貸)在2013年成立,當時還沒有人討論AI,亦沒有FinTech等字眼。后來,我們把AI融合于銀行貸款業務之中,減少了繁復的交易程序及時間,并提供更佳的客戶服務體驗。聊天機械人(Chatbot)和AI卡數清算師,就是WeLab(我來貸)在人工智能應用的主要產品。我們的聊天機械人以對話形式呈現,甚至懂得給予客戶不同建議,取代過往網站“常見問題”等板塊。
回想以前的農歷新年,公司需要一定數量的員工留守支持客戶服務。今年我來貸深圳分公司只須用Chatbot便解決了所有客戶問題,讓員工在新年期間安心放假。
此外,香港人習慣有數張信用卡,部分人或擁有數款貸款產品,但各產品因年期、利息等組合不同,價格亦大相徑庭。有見及此,WeLab(我來貸)研發了AI卡數清算師,透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(API),連接香港信貸數據庫。配合分析數據的技術,能在快至一秒內計算出數以萬計的貸款組合,并兼任“顧問”角色,為客戶建議個性化的信貸方案。
尹:以往一些電商的客服平臺,曾經運用“真人在線聊天”(Live Chat)。然而,一旦人流多便出現排隊等待的情況,有時候亦無法解決客戶需要,聊天機械人能幫忙嗎?
李:Live Chat曾經流行,但缺點是背后耗用不少人力、物力,亦無法實時處理大量客戶問題,最后更要排隊等候聊天。WeLab(我來貸)開發的Chatbot能日夜為客戶服務,既解決費時失事的問題,亦比其他的Chatbot人性化。當客戶使用服務時,恍如置身于銀行柜臺前,與真實的客服人員對話,協助完成整個申請手續。
尹:目前以Chatbot達成交易的客戶數目,相比傳統手續申請有何不同?
李:自WeLab(我來貸)推出Chatbot之后,客戶使用的活躍度大增,它亦包辦了客戶查詢、申請手續等程序。時至今日,WeLab(我來貸)已不會在申請手續上,額外投放大量人力資源,只保留一至兩位員工,專門負責電話查詢等后勤服務。此外,團隊亦會每天收集數據,不斷訓練及優化Chatbot的運作,如協助它深入理解廣東話等,不同句型、語句的意思,務求日后能實時響應客戶各種問題。
尹:WeLab(我來貸)在香港與深圳均設有分公司,兩地同樣缺乏AI專才嗎?招聘的難度高嗎?
李:AI是近年興起的熱潮,以往缺乏計劃培育專才,導致現時AI人才不多。深圳雖然比香港較容易招聘,但兩地均面對AI專才不足的問題。市場上最渴求的主要是AI數據專才,配合企業的大數據分析、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等策略。金融科技如今發展迅速,市場極之渴求AI人才,他們有較大競爭力,間接令待遇提升。不過,除考慮各種優厚待遇,亦要看重AI專才能否跟公司文化結合,例如彼此分享一致的目標、文化價值觀。
現時WeLab(我來貸)的AI數據專才大約有30至40人,以初級和高級員工居多,主要聘請Data Scientist(數據科學家)﹔至于中層的AI員工,需從百度、阿里巴巴、騰訊三間公司,或從京東等科企物色。
尹:招人難,留人更難。WeLab(我來貸)是怎樣留住出色的AI專才的呢?
李:首先,WeLab(我來貸)會為出色的人才提供較優厚的待遇;其次,再考慮員工本身與公司文化的結合。由于AI應用層面廣泛,若公司能配合AI專才,例如在開發產品上給予適當的自由度,自選有興趣研發的項目,有助他們熱情投入工作,繼續為團隊效力。
后記:在采訪中WeLab(我來貸)香港總經理李家達表達了WeLab(我來貸)愿意為這樣的AI專才提供土壤,讓他們可以盡情發揮才能的意愿。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,WeLab(我來貸)能把金融和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,為AI人才提供造一個寬松、優質的環境,為行業培養更多有干勁、有熱情、務實肯干的AI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