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《南華早報》7月21日文章,原題:中國工廠主為生存而擁抱競爭激烈的“地攤經濟”隨著他的工廠積壓數萬件待售服裝,黃偉杰(音)知道,想在全球經濟下行中幸存下來,須另辟蹊徑。于是他來到街上,把這些衣服從汽車后備廂里拿出來一件件賣。事實上,中國很多其他小制造商都有這種想法。對黃來說,“地攤經濟”無異于悅耳的音樂。他在制造業和出口中心廣東擁有一家正舉步維艱的服裝廠。
直到今春,以擺攤為生的人仍主要是低收入者和待業者。但隨著新冠疫情重創出口訂單和國內銷售,像黃這樣的小制造商也開始為企業生存走上街頭。他說:“我曾打算關閉工廠,但國家的支持激勵我嘗試新方法。”于是,他開著車造訪珠三角各地的不同地攤群,先在廣州幾個街區擺攤,又去了佛山、東莞、中山等地。但他發現很難在廣州、東莞和深圳等大城市的商業中心擺攤。地攤群主要存在于城市郊區或鄉鎮,位于工業區和工廠四周。
黃的服裝廠已經營近十年,生意一度紅火。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,他的窘境并非個例。從鞋類到五金,許多小企業都被全球新冠疫情殃及。黃說:“人人渴望出口復蘇,但如今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全球病例繼續攀升。”
疫情暴發前,廣東曾有來自中國各地的4000萬流動人口。這里是眾多大批發中心所在地,曾源源不斷向全國及全球的訂單供貨。但如今,那些批發市場里的人員和生意越來越少。
“我正試著制作一張珠三角有關地攤群的地圖,這些地攤位于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生活的區域附近”,黃說,“大多數攤位月租金是400至600元。在一些地方,我一晚能掙500元,在另一些地方只能掙200元。我會招聘一些人擺更多攤,以增加銷量”。(作者He Huifeng,丁玎譯)